兒童保護聽力需要注意
發布時間:2021-1-27 10:10:23 瀏覽次數:1064 [關閉此頁 打印此頁]
兒童期是言語發育的關鍵時期,如果聽力障礙沒有及時發現并采取有效干預措施,輕者引發言語發育落后及行為問題;重者導致嚴重的言語發育障礙,甚至影響兒童情感、心理和社會交往等能力發展,給家庭和社會造成沉重負擔。下面我們來講講關于兒童聽力健康的知識。
一: 聽力篩查過三關,初篩不過莫著急
在我國正規醫院出生的嬰兒都要接受新生兒聽力篩查檢測。初篩是在出生后48小時,復篩是在出生后42天。篩查過程簡便,寶寶熟睡下操作,不會有任何驚嚇或者痛苦,是早期發現聽力損失最有效的方法。
聽力篩查不通過也不代表孩子一定會耳聾。不少初篩不通過的孩子可能復篩就通過了。如果復篩還不通過就需要做聽力診斷。全套聽力診斷,包括聲導抗、畸變產物耳聲發射、多頻穩態誘發電位、聽性腦干誘發電位,還有40Hz相關電位檢查等等。做這些相對復雜的檢查,有時需要給孩子使用一定的鎮靜劑,讓孩子在熟睡狀態下配合檢查,避免一些干擾因素導致檢查結果不準確。但無論是初篩、復篩還是之后的聽力診斷檢查,都是非常安全的。
二:先天性耳聾可預防,婚前檢查要重視
先天性耳聾大部分是由于遺傳因素導致的,建議廣大青年朋友一定要去做婚前體檢,如果自身耳朵不太好或是近親中有耳朵不好的,建議抽一點血,做耳聾基因的篩查。另外,懷孕期間如果得了病毒感冒、風疹或是高燒,一定及時到產科或是遺傳生理科進行咨詢。
三:新生兒護理重細節,防止急性中耳炎
正常寶寶出生一個月后已經具有比較完善的聽覺,這個階段不宜接受較大聲音刺激,給孩子洗澡、洗頭時要特別注意別讓污水灌進耳道,以預防外耳及中耳炎的發生。在后期引起聽力下降的原因中,急性中耳炎是最常見的,這是由于寶寶咽鼓管較成人短、平而寬,且咽口位置較低,鼻咽部分泌物及致病微生物易經此侵入中耳;小兒機體免疫功能差,易感染各種傳染??;小兒中耳免疫機能發育也不成熟,局部防御能力不強造成的。
哺乳時母奶過于充足,壓力太大,嬰兒頭稍低,乳液易經咽鼓管進入中耳,以致造成急性中耳炎甚至急性化膿性中耳炎而影響聽力,所以要做到正確喂奶和喂水姿勢,要把嬰兒抱起來,取半臥位姿勢。
四:感冒后突發耳悶要重視
另外一種非化膿性中耳炎——分泌性中耳炎,也是一種常見的影響聽力的疾病。其特點是中耳腔內積有液體。得這種病的孩子有的在感冒后突然出現,有的在不知不覺中發生,常以耳悶、聽力減退為主要表現,少數兒童自述有輕微耳痛,兒童多表現為聽話遲鈍,誤聽或注意力不集中,把電視機音量開得很大,學習成績下降等,由于臨床癥狀不典型極易被家長忽視,造成兒童不同程度的聽力下降或伴隨終身。
五:扁桃體、腺樣體肥大,可視情況摘除
由于中耳還常常受到“左鄰右舍”的威脅,如鼻和咽部的疾病,包括鼻竇炎、扁桃體炎、腺樣體肥大等,所以為了保護中耳的健康,還必須積極治療這類疾病。因此臨床上在摘除患兒肥大的、反復發作的扁桃體或腺樣體后,不僅感冒的機會少了,而且原來反復發作的中耳炎也痊愈了。
六:耳毒性藥物黑名單,用藥之前細咨詢
對耳朵來講,許多藥物具有強烈的毒性,長期或一次性大量使用,或患兒對這種藥高度敏感,都可引起聽覺障礙。最常見的耳毒性藥物有鏈霉素、慶大霉素、卡那霉素等等,這些藥物主要造成聽神經損害。由于小兒在使用這些抗生素時,不能正確反映早期中毒癥狀,極易誤診或漏診。
寶寶助聽器需要怎樣維護?
聽力篩查過三關,初篩不過莫著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