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童驗配助聽器只是剛剛開始
發布時間:2020-11-26 13:47:58 瀏覽次數:1174 [關閉此頁 打印此頁]
助聽器的驗配從來都是一個漫長的過程,這個不是單單指大家做決策需要時間,更多的是指驗配完成后,需要一系列的測試以及康復訓練。
尤其是對于兒童來說,驗配完成后的不斷跟進復查,家長和學校的配合,對于兒童的言語發育至關重要。
兒童驗配后的康復訓練是所有的家長都不能忽略的一個重要部分。其中,和聽力師,言語治療師的交流協作尤其重要。
重新評估調整助聽器的時間
首先所有的孩子都需要一個佩戴適應期,驗配完成后,孩子回到家里,需要適應兩周左右,感受耳模是否合適,孩子有沒有覺得太吵捂耳朵或者聲音增益是否足夠。
家長們可以根據孩子的行為去判斷一下孩子聽的是否清楚,在什么情況下聽不清楚,并記錄下來,方便驗配師判斷并調整助聽器。
剛剛佩戴的孩子,可以2周左右或出現狀況的時候就回到診所進行調整。之后的時間可以延長到一個月,三個月甚至半年。
佩戴久了之后,當然也要根據孩子的具體情況來界定回到診所重新評估的時間。
像是有鼓膜切開置管術的孩子,需要半年左右去到醫院或者回到診所檢查,如果有唇腭裂或者其他疾病的孩子,也需要每半年就進行一次聽力檢查和評估,看聽力是否有變化,是否需要調整助聽器的設置,具體情況應遵循醫囑。
評估助聽器的效果
CAEP和真耳分析
當孩子們回到診所,首先要做的當然是重新評估他們的裸耳聽力,看看他們的聽力是否有變化,以此判斷是否需要調整助聽器的設置和增益。
但是對于較小的孩子,他們不會說話,也聽不懂說話,而主觀的行為觀察測試(BOA)往往準確性也不高,那么怎么才能知道他們的助聽器是有效果的呢?
在國外,通常一個CAEP(腦電波電刺激反應)的測試是可以判斷在不同的音量下,孩子佩戴助聽器時腦部對這些聲響的電刺激反應,這樣就知道助聽器的增益是否足夠。
對于小于三個月的孩子,他們很難去做真耳分析,如果長大了一些,看孩子的配合程度,經過真耳分析,也可以給到最適應這個孩子的助聽器增益補償。
而且孩子生長發育很快,通常每隔半年到一年,就需要更新一下真耳分析的結果并輸入助聽器以保證最好的效果 。
佩戴助聽器的言語測試
對于大一些的孩子,隔段時間對他們進行言語測試是非常重要的,在佩戴了助聽器的情況下,看他們對于不同的言語聲,能否聽的清楚。
林式六音當然是最最常見的一個測試方式,通常驗配師和言語康復治療師都會用這個測試來看孩子們在言語的元音和輔音上聽的是否清晰。從而知道調整助聽器哪個頻段的增益。
當然此類的測試還有KTT(Kendall toy test)和BKB(Bamford-Kowal Bench Sentence List)。這些都是測試孩子們對于元音輔音的細節區分的測試,最大化的幫助驗配師了解他們需要調節哪里。
所以,在每一次的回訪中,此類測試都必做不可。
對于助聽器的調整
每一個孩子的聽力都是會有不斷變化的,而且對于孩子來說,應該在能力范圍內選擇功能最齊全的,功率足夠的助聽器, 每3-4年其實是應該更換一個助聽器的。
這樣可以保證功率足夠,助聽器可以配合適應孩子的聽力變化,在功能和言語的處理上也會因為產品迭代更新而更好。所以家長也需要經常和驗配師溝通,看看是否有這方面的需要。
對家長和學校的宣傳教育
除了告知家長孩子的聽力情況和助聽器使用情況,讓家長配合言語訓練康復治療以外,教育家長在家和孩子的溝通技巧,也是驗配完助聽器后需要不斷跟進的項目。
驗配師需要經常和家長溝通,看孩子有沒有哪里聽不好聽不清,并且輔助家長知道一些注意事項,實時監控孩子的聽力,盡量降低語速,面對孩子說話等,幫助他們的孩子更加好的進行言語發展。
還有就是告訴家長和學校溝通,全方位的幫助孩子,在學校聽的更好。和老師溝通,幫助孩子在班級里課堂上可以學的更容易。
驗配永遠不是止步于購買和配好助聽器就結束了的。更重要的是之后的康復評估,語訓以及和家長的不斷溝通,對于一個孩子要持續跟進,了解孩子的聽力變化,以做到不斷的為孩子的聽力做最優的調整。而且隨著孩子的年齡變化,對他們的言語發展監控,家長和學校對孩子的支持也是很重要的。驗配后的康復是一個不斷進行的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