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部分人購買東西前會先做功課,看看別人的經驗和評價,驗配助聽器也同樣?!班従诱f助聽器沒用,白花冤枉錢”、“老李頭的助聽器比我還便宜呢,效果卻比我好,這是咋回事”……負面或消極的評價往往讓人印象深刻,進而阻礙了很多聽損者驗配助聽器的決心、以及對助聽器持懷疑態度。今天我們就來講講:世界上沒有兩片完全相同的葉子,可能也沒有兩個助聽效果完全一樣的人。
他人的經驗可參考強烈建議親自試聽主觀感受相差太大:驗配助聽器不像買手機等其他電子產品,流暢度、拍照清晰度等使用體驗上大家的感受都相差不大,而聆聽是一件非常主觀的感受,比如音樂鑒賞,有人覺得激情澎湃,婉轉悠揚,也有人覺得無所觸動,普普通通。所以主觀感受,每個人判斷好壞的標準不同。
人們往往會“宣傳”不滿意:想想看,你在什么情況下會主動給別人推薦某樣物品,是不是特別滿意的程度才可能會,而一般滿意的程度都不足以激起人們去“宣傳”、推薦的欲望。但負面的情況就不同了,有時一丁點的不滿意都會讓人們牢記,在別人問起時首先談起。
所以他人的經驗可以參考,如果有可能也可進行更深入的了解,比如詢問何種情況下覺得沒用、安靜環境下感覺如何,也許從一來二去的交流中你能發現助聽器并不是真的“沒用”。
親自試聽體驗,耳聽為實:他人佩戴大耳背機,不意味著你也適合。到專業的驗配中心進行聽力測試,驗配師會根據您的聽力情況和自身需求進行試聽、推薦合適的助聽器。也許您的聽力可選各種外觀的助聽器,比如隱形一些的定制機或者適合小巧舒適的RIC受話器外置式助聽器,每款機型的佩戴效果和體驗都不相同。外觀還只是其中一個方面,更重要的功能體驗,降噪、言語清晰度、打電話等,只有親自體驗才能知道適不適合自己。
助聽器效果好壞得看這些方面:
01自身的聽力基礎
一般來說,聽損時間越短、程度越輕,言語分辨能力越好、助聽器效果也越好;傳導性聽力損失的效果好于混合性,混合性好于感音神經性(相同的聽損程度、時間等情況下)。
所以,當聽力損失發生時應盡快就醫治療或干預,越往后拖,聽損越嚴重、大腦的反應也會變慢,助聽的效果也就越差。
02助聽器的性能
助聽器產品不同,效果也不盡相同。甚至都叫“助聽器”,但其實有的是放大器,再當別人說助聽器沒效果的時候,也要分清楚他的是什么檔次。
這里我們只說可以根據聽力進行調試的助聽器。理論上,助聽器功能越多、性能越好,就越能滿足人們各個場景下的聆聽需求。比如嘈雜的環境中,具備降噪功能的助聽器讓人仍能舒服處于嘈雜環境中,而不具降噪或降噪能力較低的助聽器或讓人無法忍受,更別提嘈雜環境下的交流。再比如,藍牙直連接聽電話清晰順暢;而沒有藍牙功能的助聽器直接接聽手機,音質失真,聆聽不清。
建議大家根據自己的聆聽需求,在能力范圍內盡可能選擇多功能的助聽器。這并不是為了給大家推銷高價格的助聽器,而是以防出現選配后性能滿足不了需要,再換機未免可惜浪費的情況。
03聆聽的環境
安靜環境與噪音環境下的聆聽效果不同當然是正常的。即使是正常聽力者,在噪音環境下也會出現聆聽費力的情況,而佩戴助聽器后在噪音環境下聽不清也并不特殊,這是因為長久缺乏鍛煉,導致大腦在嘈雜環境下很難將信號聲“分離”出來。
04助聽器的調試
助聽器三分配,七分調。說明調試很關鍵。驗配師主觀精準調試結合真耳分析客觀驗證,通過助聽聽閾及言語識別率等效果評估,如此才能稱得上專業科學的調試驗配。否則無法知道補償是否到位或過度,效果也就無法保證。
05期望值
對助聽器抱有過高期望,容易產生落差感。期望戴上就能自如聆聽;聽到很小、很遠處的聲音;心理預期太高,難免會對現實感到不滿。要建立合理的期望值。
06康復訓練
大部分人都需要在助聽器驗配后進行好好康復。因為長時間缺乏刺激和鍛煉,聽覺中樞和大腦對很多聲音變得陌生,通過多聽可逐漸重新建立認知,提高分辨能力。而助聽器選配后不佩戴或偶爾佩戴者,可能無法獲得好的效果。
總而言之:他人效果不好不代表你會不好,他人效果好也不代表你一定也好。所以只有自己試聽體驗、通過專業的驗配師調試驗配、并科學渡過適應期、好好康復鍛煉,才是收獲好的助聽效果的途徑和方法,你知道了嗎?